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OpenLoong 之声︱国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国地中心应当更关注开源生态和标准

28 0
发表于 2025-8-15 17:21:0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8月8日,由中国电子学会、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主办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在北京盛大开幕。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称“国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在大会主论坛的技术融合篇章中发表题为《“青龙”启航——解锁人形机器人开源新密码》的演讲,系统阐述了国地中心的定位、成立一年来的关键成果、中国人形机器人的产业现状,国地中心聚焦的“开源”与“标准建设”的两大关键方向,并分享了个人关于人形机器人未来如何发展的思考。

以下是演讲主要内容的梳理:
国地中心发展情况及定位
国地中心于2024年5月17日成立,同年7月4日即发布国内首款全尺寸开源人形机器人——“青龙”。
2025年1月21日,国地中心发布“麒麟训练场”。目前该训练场已成为广受机器人开发者关注的行业基础设施之一。
2025年5月29日,国地中心上线“白虎”数据集。作为当前唯一的异构数据集,它配套提供仿真平台,便于用户对齐至相应模型;7月26日,国地中心发布“龙腾”具身智能模型。
此外,2025年7月23日,国地中心将OpenLoong 项目正式捐赠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未来将与基金会携手共建开源底座。
江磊强调,国创中心并非整机公司,其核心使命是聚焦共性技术,解决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高五难”问题——即“硬件门槛高、软件算法难、软硬解耦难、知识积累难、人才聚集难及安全应用难”。
江磊表示,期望更多企业在投身人形机器人产业之际,能够依托现有技术基座实现深度研发与突破,而非从底层基础环节起步。通过广泛共享资源,国地中心将助力各方联合,共同加速产业落地。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回顾
江磊回顾了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历程。在技术层面,江磊阐述了工信部提出的“大脑、小脑、肢体”技术体系概念。
他强调,此处的“大脑”并非指2022年兴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小脑”亦非狭义具身智能,未来将发展至广义具身智能。完整的体系应是“有身体的智能”或“有AI的身体”构成的“大脑、小脑、肢体”协同体。
过去三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开启了超乎想象的新局面。数据显示,国内整机平台已超160家,积累真机数据逾600万条,核心零部件企业蓬勃发展;截至今年7月,行业融资总额突破24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市场热度持续攀升。
江磊表示,从今年机器人大会的氛围看,业界对人形机器人的态度从疑虑转向确信,2025年成为广受认可的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在此背景下,江磊指出,产业能否真正落地,关键在于我国是否具备配套的机制、理念与政策,以及业界能否凭借持续的创新力推动实践。

在演讲中,江磊特别提到,中国人形机器人在过去拿下七个“全球第一”。他表示,在座的中国产业界同仁基本都参与了这七大成就的创造。
此外,江磊表示,近期国地中心计划新增一套重要数据集。 他认为,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基础叠加数据工厂的生产方式,正在创造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业态。 这是中国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巨大优势,也是支撑产业落地的宝贵财富。
通过总结上述超预期的成就,江磊对行业格局做出了一系列分析判断。他认为,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呈现“肢体领先、大脑追半、小脑争先”的态势:
在“肢体”方面,从机器人半马、拳击及即将举办的运动会来看,中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在“大脑”方面,虽取得一定进展,但“追平仅完成一半”。他指出,现有智能方案尚不适配人形机器人需求,同时难以找到理想的“身体”载体。唯有实现软硬件深度协同的一体化“大脑”,方为真正解决方案。
在“小脑”方面,江磊表示,该领域自去年起已呈现“创先争优”的积极态势,未来极有可能实现领先。

江磊还在演讲中介绍了《中华考工记》栏目。为助大家全面了解人形机器人,中央电视台与工信部联合打造《中国考工记》栏目,全景呈现了中国主流机器人产业生态。
江磊提到,传统手工业中所蕴含的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文化底蕴值得继承发扬。他认为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当前具身智能深入发展的宝贵财富,并呼吁业界投身具身智能领域,共创未来。

国地中心过去一年取得的关键进展
江磊详细介绍了国地中心过去一年取得的关键进展:一是从“青龙”公版机发布到“青龙”全系列产品发布;二是建设“白虎”数据集且数据规模达到百万条;三是从“朱雀”具身模型发布到“格物-致知”平台发布;四是从建成“麒麟”训练场到建设“1×7”(即1个主训练场与7个分训练场)机器人训练场联盟。国地中心致力于打造“格物-致知”的具身开发平台及“麒麟”训练场网络,以实现所有训练场数据互联互通。
江磊认为,在AGI时代背景下,人形机器人开发流程正经历根本性重构。重构的核心在于,构建机器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控制算法开发,而是转变为通过建设训练场获取海量数据,并基于此开发先进的具身智能。这种数据驱动的新范式深刻重构了现有产业模式,是国地中心及业界在过去几年实践中积累的重要经验。
江磊强调,国地中心的核心战略始终聚焦两大方向。
第一是开源。国地中心创建了 OpenLoong 开源项目,旨在实现“人人皆可打造专属机器人”的愿景。 该项目从硬件、软件、模型到数据实行全面开源,当前社区重点涵盖硬件、数据与软件等关键领域。江磊回顾了PC时代组装电脑、无人机的发展路径,指出人形机器人领域有望迎来同等开放生态。目前,OpenLoong项目已完成向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的捐赠。
第二是标准建设。过去一年,国地中心深度参与了中国人形机器人百人会工作,并积极推动行业标准制定,具体包括:参与国标TC591框架下的电关节、机械臂、检验检测等国家标准制定,以及国际标准TC299的相关工作。
以上两大方向着力诠释了国地中心的最终目标,即“通过开源聚集志同道合的开发者,通过标准组织业界力量,协力开创人形机器人产业崭新局面”。

对人形机器人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江磊指出,与上届相比,本届WRC大会的显著变化是,去年尚无法流畅运动的机器人,如今已能展示多项任务和技能。同时,产业已真正迈入数据驱动阶段——例如,“青龙”人形机器人通过600万条真机数据训练出3B VLA大模型。
虽然业界普遍认为3B VLA可能无法完全满足未来需求,但江磊肯定了VLA作为行业引路者的作用,他认为其有力推动了行业整体技术进步。
在投资方面,针对头部企业能否持续吸引优质投资的问题,江磊援引OpenAI发布ChatGPT5后估值跃升的案例,认为中国企业家在具身智能领域仍拥有广阔空间。
同时,他指出,人形机器人所需的大语言模型并非简单等同于“大脑”,VLA也非“小脑”;真正有待探索的目标是打造“有身体的AI”和“有AI的身体”,通过人形机器人构型深入研究具身智能,将为行业挖掘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江磊认为,VLA模型重构了运动控制范式。他进一步解释到,大语言模型之所以不能称为“大脑”,是因为其核心多为Llama2的7B小参数模型,而人类大脑对应的模型理应比现有DeepSeek全参数模型、Kimi全参数模型更复杂。
当前的问题在于,人形机器人尚未应用全参数模型,需探索云端部署可行性及端侧算力分配方案,才能构建真正的人形机器人“大脑”模型。但目前大语言模型学者与端侧智能研究者各自专注于大模型与小模型,形成了技术分离的现状。他期待,未来的“大脑”模型能实现云网端的完整覆盖部署。
江磊还分享了对π0的看法。他认为,π0是一种用于通用机器人控制的视觉-语言-动作流模型。尽管其无法运行完整参数的LMM模型,但它对数据提出的新要求,推动了行业采用数据工厂的生产方法开展研究。若脱离工厂模式,技术协作将面临阻碍,研究也会局限于个体层面。不过,π0对数据的要求过高,目前数据仅能在训练场收集,因此在真实生活场景、工厂场景中收集数据,将成为具身智能领域研究的新热点。
江磊指出,人形机器人领域目前仍存在三大问题:感知局限、决策断层、泛化瓶颈。若具身智能缺乏思考与进化能力,便难以称之为真正的具身智能。因此,业内普遍呼吁重构VLA模型,寻求新的解决范式,以具身智能打造“大脑”,以“具身智能+”构建“小脑”,结合具备具身智能的肢体,形成软硬一体化的AI体系。
他认为,无论开发何种本体,都不应简单归入大语言模型或机器人领域,而应强调由大脑、小脑与肢体构成的技术体系,正如人类由这三者协同驱动一般。
关于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的关系,江磊坦言,目前难以给出明确答案。他认为,具身智能或许需要构建感知、认知、决策、执行的完整闭环。当前行业多实现了从感知直接到执行的链路,由此产生了VLM、VLN、VLA等成果,但在认知与决策环节的探索仍显不足。
江磊认为,当前机器人的“大脑”模型仍不够大(需完整参数模型),“小脑”模型仍不够小(需适配身体部署且输出实时性不足);具身智能的发展不应局限于现有“大脑+小脑”框架,而要进一步探索未来的技术方向。
关于通过生物仿生提出具身智能基础模型的可能性,江磊表示正与学界持续探索相关路径。他同时提到业界对强化学习(RL)与模仿学习(IL)能否遵循类似大模型的Scaling Law法则的关注,强调二者均需进入Scaling Law,以实现机器人的充分智能化和泛化能力,而这正是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打造人形机器人的方向。

开源社区与机器人展示
在演讲的末尾,江磊展示了国地中心打造的 OpenLoong 开源社区(官网:https://www.openloong.org.cn/cn)和“青龙Mini”机器人。借此机会,他呼吁更多人形机器人开发者加入与国地中心的合作,共同推动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以上内容转自“人形机器人”公众号

OpenLoong 社区之声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的舞台上,江磊首席科学家系统分享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脉络、挑战与机遇,也再次强调了“开源”在产业落地中的关键作用。作为由国地中心发起、现已捐赠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的开源项目,OpenLoong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我们希望像PC时代的装机爱好者、无人机时代的极客玩家那样,让更多开发者、工程师、科研人员和爱好者能够以最低的门槛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从硬件到软件,从数据到模型,都能自由探索、深度协作、快速创新。
今天,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已站在“量产元年”的起点,而下一步的突破,取决于我们能否在开放的平台上实现跨领域的智慧聚合。OpenLoong 社区不仅是代码与图纸的仓库,更是想法与梦想的汇聚地。这里有行业领先的软硬件开源的“青龙”系列,也有轻量灵巧的 NanoLoong 小型开源双足机器人;有面向未来、不断开源的异构机器人数据集“白虎”,也有不断进化的具身智能大模型MindLoongGPT、覆盖仿真与真实训练场景的具身智能仿真平台“格物”,我们更有遍布产业链上下游的生态伙伴与同路人,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开源生态蓬勃发展。
我们诚邀你加入 OpenLoong 社区,与我们一起在开源的土壤中播种,共同打造属于中国、面向全球的人形机器人生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25 OPENLOONG.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 关注B站
  • 关注抖音
  • 关注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5 开发者论坛 - OpenLoong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关灯 在本版发帖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